本篇文章1494字,读完约4分钟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向习惯于看‘预期回报率’,但今年,似乎越来越多的产品将相关表述改为‘业绩基准’。”近日,成都市民王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一些理财经理说,‘业绩比较基准’可以理解为‘预期收益率’。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通过“业绩基准”比较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加快“预期收益率”的替代
随着《资产管理新规定》、《金融管理新规定》等一系列监管指导性文件的颁布,银行业金融市场也在发生变化。对于一些银行将“预期收益率”改为“业绩基准”,市场参与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新金融法规要求“商业银行在发行金融产品时不得公布金融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另一方面,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转型的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银行理财净值转型的背景下,投资者无法预测产品的收益率,而“业绩比较基准”指数可以作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
“传统的预期收益理财产品通常在发行时设定预期收益,大多数产品在到期清算时的实际收益率可以达到预期收益率。业绩基准是资产净值理财产品未来收入的目标,而不是产品收入承诺。”溥仪标准的研究员余康指出。
于康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设定业绩基准是为了帮助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净值收益做出粗略判断,同时打破理财产品刚性赎回的固有印象。对于经理人而言,业绩基准是其投资管理和理财产品运营的收益目标,也是超额管理费份额的参考标准。在理财产品的收益会计期间,当产品的实际年化收益率高于业绩基准时,经理将超过业绩基准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在投资者和经理之间进行分配,平衡投资者和经理之间的利益。目前,传统的“预期收益率”正逐渐被“业绩比较基准”所取代。
理性对待“绩效比较基准”指标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基准设定模式不同。余康指出,它可以分为三类:固定值、区间值和基准组合。其中,固定值模型选择一定的固定值作为产品性能的基准,固定值可以给投资者一种直观的感觉,方便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投资预期选择和配置产品。
区间值模型是根据实施相应产品策略的历史数据,通过模拟回溯测试计算的收益率的区间估计。基准组合是综合考虑产品类型、投资范围、资产配置比例等因素,以综合指标作为产品性能比较的基准。“区间值和基准组合模型的业绩基准都是非固定值,投资者的收益目标相对模糊。但是,区间值与基准组合模型的业绩基准与市场条件紧密结合,可以更实际地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
总体而言,余康表示,银行通常会结合流动性因素设定净值产品的业绩基准。对于流动性弱的封闭式产品,可操作和管理的资金和投资期限相对固定,便于管理者实施既定的投资策略。同时,基于摊余成本法的会计方法也有助于管理者控制净值的波动,因此许多封闭式净值产品采用固定价值作为业绩基准。
随着产品流动性的增强,资本购买/赎回的频率增加,产品的净值不确定,难以保持固定的业绩基准。因此,对于流动性和净值较强的产品,我们选择增加区间值和基准组合作为产品的性能基准。此外,对于流动性较强的现金管理净值产品,更多银行选择不设定产品性能比较基准。
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业绩比较基准”指数呢?对此,余康建议,首先,投资者应该知道“业绩比较基准”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而只是理财产品设定的未来目标,而且有可能收益可能不如预期。其次,投资者可以关注产品净值的表现和产品投资的运作,了解资产质量变化、投资策略变化和投资组合调整对产品收益的影响,初步了解产品收益上升和下降的原因,对产品收益的后续趋势有一定的认知。最后,在关注产品净值的表现和操作的同时,投资者应结合自身的流动性需求和投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以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银行理财加速转型 业绩比较基准成重要指标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3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