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长春5月27日电:变废为宝——吉林省秸秆的综合利用

新华社记者肖、、许子恒

五月下旬,中国东北的春耕即将结束,松嫩的土地是绿色的。近年来,吉林省在全省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促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发展燃料、饲料等秸秆利用新形式,丰富黑土,丰富农户家庭。

“懒人农场”,不收稻草

你不需要为了耕作而收割稻草——几年前,在吉林省许多农民的眼里,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但是随着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普及,这种“天方夜谭”逐渐成为现实。

来自松原市宁江区杜波镇的农民孙凯(音译)表示:“根据之前的评估标准,当你看到谁在春耕中表现出能力和勤奋,你就会看到他的土地是否干净。但最近几年,“懒人农业”越来越受欢迎。”

当农民说“懒惰农业”时,他们指的是保护性农业。秋季不要收割秸秆,春季不要焚烧秸秆,种植玉米时不要留茬或起垄,直接在覆盖有秸秆的地里播种。

切断稻草,挖出土壤,放入种子,压实土层...免耕播种机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运行,复杂的播种动作一次完成。"刺绣工作是在黑土地上进行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吉林省双辽市红叶农机种植合作协会会长金说。

通过财政补贴和试点实施,吉林省在全省推广保护性耕作。从“推着走”到“自己走”,从免费作业“无人问津”到有偿服务“排长队”,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青睐“懒农”。2019年,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1000万亩,今年预计将达到1800万亩。

变废为宝——吉林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黑土变稠,产量增加

保护性耕作可以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仅保护了黑土,还增加了产量和农民收入。

“在过去的几年里,土壤已经干涸了。秸秆还田数年后,土壤水分增加,肥力提高。”松原金秋园合作社社长李国臣说:“铲下去的时候,蟑螂越来越多。”

李国臣和他的成员从2015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他捏了捏手指,算了算:过去几年,耕层厚达5厘米,每公顷化肥消耗减少了200公斤,玉米产量增加了2000公斤。

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气候干燥,沙土约占耕地的80%。当地农民的祖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春耕见苗三分乐”,意思是只要种子能发芽,他们就会非常高兴。

“春雨像石油一样昂贵。秸秆还田后,它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相当于30毫米的降雨量,并提高了出苗率。”双辽市秀水村的农民刘国泉说。经过几年的推广,当地90%以上的玉米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平均亩产增加了近50公斤,收入增加了70元左右。

变废为宝——吉林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废物利用,秸秆卖钱

在吉林,一些秸秆被还田,一些秸秆被卖钱。在秸秆能源和肥料利用方面,许多新形式正在蓬勃发展。

在梨树县,粮食种植大户张帅依靠500公顷的玉米地建立了一个燃料颗粒厂,一吨秸秆颗粒能卖500元;在松原市宁江区,何忠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秸秆生产发酵肥料,并出口到山东等地;在扶余市,村民们把稻草做成草帘和草绳卖给温室种植者,从事编织的农民一天能挣100多元;在双辽市,稻草制成的草砖出口到日本,成为人们喜爱的牛饲料。一公顷秸秆可以卖到1000多元...

变废为宝——吉林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民已经成为“秸秆经纪人”。“这个团队每年能处理4万多吨秸秆,收入超过30万元。”富裕市的秸秆经纪人王国良说。他们与乡镇沟通,组织专业人员收割和购买秸秆,并将其送往生物质发电厂和下游加工企业,从而理顺了秸秆利用的各个环节。

变废为宝——吉林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据吉林省发展改革部门和农业部门测算,吉林省每年秸秆收集利用能力约为4000万吨。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综合利用方式的推广,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超过2800万吨。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田表示,预计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将超过3300万吨。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变废为宝——吉林秸秆综合利用见闻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