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60字,读完约7分钟
图片来源:照片网
“不要等追兵来了再走。”地处长江三角洲,四面环海,苏州一直有一种危机感。
作为制造业大城市,今年1-5月,苏州制造业投资逆势增长27.8%,在17万亿城市中排名第一。目前,苏州市委书记兰坦率地说:
“苏州的创新资源还比较缺乏,科技投入还比较有限,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
6月30日,姑苏材料科学实验室成立大会召开,投资不低于200亿元、占地500亩的“姑苏实验室”正式落成。
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图片来源:苏州出版社
当地媒体称:“这是姑苏实验室的首次正式亮相,也是苏州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用兰的话说,要提升苏州的科技创新功能,就必须打造引领未来的“顶级平台”。推进姑苏材料科学实验室建设不仅是承接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支撑苏州未来发展的需要。
然而,现实是,苏州在打造姑苏实验室这样的“顶级平台”方面没有先发优势。
围绕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仅在长江三角洲内,上海张江实验室、安徽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浙江枝江实验室和南京紫金山实验室都相继出现。
据统计,目前苏州只有三个省、部门联合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中国“万亿元俱乐部”城市中排名最后。
这时,一个新的姑苏实验室大规模建成了。苏州是如何超越弯道的?
关注“材料”
图片来源:照片网
在中国的科技创新地图上,全国数百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着非常特殊的位置。这些涵盖几乎所有重点学科的科研实体被称为“国家团队”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姑苏实验室刚刚揭牌,就被授予“江苏实验室”,未来的目标是升级为“国家实验室”。
公开报告显示,该实验室将重点关注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江苏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科技革命的前沿技术;
在具体方向上,我们将重点关注电子信息材料、生命与健康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等前沿领域。
显然,这个承载苏州未来的“顶级平台”关注的是“材料”这个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群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石器、青铜器到半导体,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制造业的基础。“我们称之为‘瓶颈’技术的‘第一张牌’卡在了材料上。”
如果有太多的关键材料“卡住脖子”技术,那无疑会威胁到国家战略安全。许多学者在采访中提到,苏州此举“符合国家战略需要”,“非常及时”。
程叔叔注意到,在苏州工业园区,有人从沙子中“提取”出纳米微球材料,实现了生物医学领域“贴颈”技术的国内替代。
据报道,占生物制药生产成本60%左右的“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层析介质”制备困难,因此国内对该领域的需求长期依赖进口。然而,外国供应商平均每年不得不提价10%,中国制药公司没有讨价还价的空空间和其他选择。
如今,苏州一家专注于纳米产品的企业,凭借过去在电子行业赚取的利润,在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并成功成为许多明星制药公司的合作伙伴。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我们的纳米球的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简而言之,就是将沙子溶解,提取硅烷试剂,然后通过特殊工艺将其制成标准化的纳米微球材料。”企业负责人解释说。
只要你努力,沙子就会变成“金子”。
事实上,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城市,苏州一直对高端材料有着强烈的需求。《苏州日报》近日撰文称,姑苏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基于需求导向”。
苏州有35大工业门类,涉及167个中等工业门类和489个小工业门类,拥有17万家工业企业,成为中国第三大工业城市;
2019年,苏州工业计划总产值为3.34万亿元,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计划总产值的53.4%。规模以上新材料生产企业750多家,占全省的20%。
此外,苏州市委书记兰表示,姑苏实验室的建设,就是要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的作用,克服技术难点,弥补发展中的不足,实现苏州从“制造驱动创新”向“创新驱动制造”的积极进取转变。
苏州回合
图片来源:照片网
它拥有全国0.0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2.1%,税收的2.4%,进出口总额的7.7%。没有人会否认苏州是一个“强者”。
但长期以来,外界一直担心苏州高度依赖外资的增长模式,“贴牌生产”的名称更是挥之不去。特别是今年一季度,苏州GDP(37439.3亿元)首次超过成都(3845.57亿元),特殊时期的阶段排名也需要警惕。
从“制造业驱动的创新”到“创新驱动的制造”,这可以看作是一个转折信号。因此,姑苏实验室如期建成尤为重要。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谢毅所说,苏州以国家实验室为长远目标,围绕材料科学建设实验室,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材料科学整合了多个学科。材料科学做好以后,肯定有利于推动基础研究多学科的发展。”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4月,以制造业大城市东莞为例,以材料科学为重点,以建设国家实验室为目标。
两年多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承担了30多个国家和广东科技项目,在《自然》等一级刊物上发表了240多篇高水平论文;引进了18个创新型工厂团队,成立了10个产业化公司,整体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苏州期待提升科技创新功能,迫切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创新平台。这种紧迫感不仅来自自己,也来自周围。
临近省市的合肥市不仅被批准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而且根据合肥市科技局官方网站的信息,截至2016年7月,合肥市共有13个国家实验室。其中,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不包括在内。
来源:合肥市科技局网站
2017年9月,备受期待的枝江实验室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城正式落成。该研究创新机构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共同资助,以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为重点,将成为杭州西部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灵魂”。
事实上,苏州在江苏省科技进步评价中的成绩并不差,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排名第一,但外界似乎很少给她贴上“创新”的标签。
“我非常支持姑苏实验室的建设。我尤其觉得苏州需要这张名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个城市通常需要什么样的名片?要有一所伟大的大学,还有一张名片,那是国家未来要建立的物质平台。”
根据程叔叔以前的统计,在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元的城市中,平均而言,非省会城市如苏州、青岛、无锡、深圳和宁波的高等院校不到省会城市的1/2。
[猜猜你想看到什么:作为一个经济强大的城市,怎么可能没有几十所大学?】
以深圳为例,这座素有“高校萧条”之称的城市,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和吸引科研机构,弥补了自身的不足。
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各级创新载体225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116个,部级创新载体604个。
用苏州自己的话说,与先进城市和地区相比,科技创新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创新转型速度不快,缺乏产业地标,创新主体作用不足,标杆企业缺乏,创新载体支持不强,高端平台缺乏。
但正如兰所说:“这是一项打基础、长效益的工作。”今天的基础是明天的耐力,弯道超车考验“技术”。
记者|于瑞军主编|赵
资料来源:城市演变(身份证:城市演变)
全球新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瞄准“国家队”,苏州这步棋晚不晚?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