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8字,读完约4分钟
从建国初期的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省,到建国后30年、70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广东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十八大以来,推进改革深入推进,构建了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勇敢地引领潮流,追求“第一”
“如果我们把中国经济视为一艘巨轮,那么广东就是这艘巨轮前进的重要引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锟说。
目前,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中国第一。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军说:“1949年,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27亿元,1978年只有185.57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4.3%上升到2018年的10.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33年居全国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500家,居全国首位...
星星和月亮一起发光。在许多“国家第一”的背后,是广东大企业和小企业“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结果。2018年,全省共有1146.1万个市场主体;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276家;进入12家“世界500强企业”。
广州第一经济区天河区今年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8.76亿元,同比增长9.9%,率先实现触底回升,总量位居全国百强区第二。
商业环境继续得到优化
从深圳蛇口的第一枪,到东莞第一家“三比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引进,再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股票的公开发行,广东始终昂首挺胸,勇敢地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先锋。
“十八大以来,广东的配送服务改革不断加大。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总数比2012年底减少50%以上。省级权力和责任的清单从去年的5598个减少到3018个。”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黄华东表示:“今年,广东进一步自我施压,要求工业项目开工前审批的原则不得超过45个工作日。”
截至2018年,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东设立了17.1万家外资企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70亿美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商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了外资的落地。今年年初,中山大学“深化商业体制改革”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显示,广东的商业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广东继续优化标杆国际的经营环境,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许贤祥说。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企业面临的瓶颈、痛点和困难主要是经营环境问题。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更有效和负责任的范畴。
今年5月29日,广州黄埔区启动了第二批“第二批”活动,覆盖全区22个部门的300多项活动。
广州市委常委、黄浦区委书记周亚伟表示:“第二批政府服务的核心特点是‘来了就办,来了就批’。”只要材料齐全、形式规范、内容真实合法,我们就可以立即审批并颁发证书。”
“大湾”的崛起“牵引”了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引领着广东改革开放。
"在过去的一年里,为促进大湾区的建设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广东省大湾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说。
港澳居民申请居住证的人数超过7万人;海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税负成本将与港澳趋同;广东、澳门保险业率先在横琴试点“两地保险,一地购买”。
深港科技创新特区建设进展顺利。香港科技大学落户南沙,六所香港大学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可用于过境港澳。
继去年广深港高速铁路和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南沙大桥于今年4月提前通车,深港通道建设进入岛隧阶段,形成了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
澳门企业家刘宜良表示,珠江口大通道将使大湾区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闭环,这将为湾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有4万多家高科技企业。随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成为港澳青年企业家的热点。
打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取向之一。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葛长伟表示,今后,广东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本省优势制造业和港澳专业服务业“组团出海”。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星繁月朗照大湾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