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36字,读完约9分钟
2020年,COVID-19的突然爆发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挑战。当前,在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工作的新形势下,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们将如何为后大流行时代的国家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值得全社会关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全球管理合伙人沈南鹏将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交五项提案,包括创新药物研发和审批制度改革、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传染病防控机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和科技发展。
作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唯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全国委员会成员,沈南鹏了解科技创新、数字升级和信息应用对医疗卫生企业和机构的重要性。今年,他针对这一领域提出了三项建议,主张建设一个强大的制药国家。在这些建议中,沈南鹏建议政府部门要不断优化医药创新的土壤,为进一步加强新药研发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医药强国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要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医疗资源进行软硬结合的投资,充分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我国医疗服务的整体供给能力;我国传染病部门的应急能力建设需要提升到战略高度,实现防疫能力的常态化,构建分布式传染病报告数据共享网络。
沈南鹏专员特别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连续三年对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建议。在今年的两个方案中,他建议:第一,在香港发展跨境数字稳定货币,在建设中日韩数字技术驱动的跨境支付结算网络的基础上,把香港建设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通过建设科技中心,帮助香港重塑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优化创新土壤建设制药强国
医药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在“以药立国”战略的指导下,提升药品安全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新药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
提案指出,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总体发展良好,新药上市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救命药。但是,在新药研发和患者可及性方面,有些问题需要突破:首先,新药审批的有效性仍然取决于人员数量和经验。预算压力不足,不利于团队稳定和专业提高;二是医疗保险对医疗创新的激励和引导不足。目前,医疗保险的征收促进了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这在短期内可以使患者受益,但从长远来看,需要考虑创新型制药公司的R&D热情。制造好药品和获得好回报的机制仍需改进。
建议认为,通过政策改革,加快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和市场准入全过程,激发药物创新活力,增加创新药物可及性,有效解决人民医疗药品需求,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因此,重点需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提高药品审评专业能力提供投入保障,引入专家资源支持药品审评人员培训,包括稳定投资、扩大药品审评中心人员队伍、提高药品审评整体专业能力和效率;落实专家咨询委员会机制,建立海外评审专家咨询渠道,争取加入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建立新药临床试验、创新药物审批、优先评审等正常咨询渠道。,整合国内外药品审评专家资源,加强药品审评人员培训。
第二,优化招募规则,合理确定医疗保险谈判价格,包括合理规划药品降价。在加快低质低效药品清理、进一步推动仿制药降价的同时,建议考虑药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合理确定采购价格;针对创新药物,建议充分考虑药物的不同生命周期,给予一定的降价保护,以保护创新热情;探索药品准入由邀请制向申报制转变,加快创新药品进入医疗保险。建议企业在新药上市后无需等待医疗保险谈判的时间窗就可以申请医疗保险,从而实现企业的滚动申请、医疗保险的滚动审核和目录的不时更新,使患者能够尽快使用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新药。
推进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医疗软实力
健康中国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发展。要解决医疗资源长期失衡的问题,建设一个人人共享的健康中国,需要着力提高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
建议认为,我国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医疗资源投入重、软,信息化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整体医疗供给能力的提高;医疗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孤岛阻碍优质医疗服务的公平获取;与市场发展和国际实践相比,医学人工智能审批的创新仍显不足,数字化医疗工具的监管环境仍需优化。
该提案指出,智能医疗将成为未来社会和人民更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新技术的政策驱动登陆将有助于加快解决医疗领域的深层矛盾。目前,我国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势头强劲,这是加快医学健康智能升级、抢占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机遇期。因此,该提案建议:
一是推进国家级个人健康档案系统建设,为医学人工智能和医学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奠定数据基础,包括有序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库跨区域互联,逐步将居民公共卫生、检验检测、医疗救治和转诊等融合在一起。医疗卫生信息,建立国家个人健康档案系统;参考国外医疗电子数据交换法律,监管机构可以加快健康信息控制立法,并为健康/医疗隐私管理制定标准。
二是深化医疗器械评估改革,加快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包括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专用渠道。借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经验,探索为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建立一个特殊的加速批准渠道的可行性,并支持更多的针对最终用户的健康/医疗服务产品注册申请;优化审批流程,适应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特点,研究提出新的评价标准,如认可使用历史数据评价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疗效,缩短企业整体数据采集周期,加快产品上市。
第三,试点部分收费项目,发展医疗人工智能产品责任保险,促进临床应用和推广,包括向医疗人工智能推广医疗保险政策和价格,探索引入新的适用医疗技术收费目录,包括医疗人工智能。政府购买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人工智能临床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鼓励商业保险发展覆盖医疗ai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责任保险,共担风险,借鉴首个(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经验,为企业补贴保费,激发医疗机构使用ai产品和服务的积极性。
第四,支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信息化升级,引入专业机构帮助人工智能医疗审批,包括吸引高水平技术公司参与支持phr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鼓励专业第三方和卫生技术评估(hta)机构为ai医疗审批提供智力支持,促进ai产品和衍生服务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从战略高度提高传染科的应急能力
传染病预防和报告流程由中国不同医院的传染病部门、公共卫生部门或医疗部门承担。在COVID-19流行的早期阶段,暴露出传染病防控的短板意识和应急能力。如何加强传染科和科室的制度建设,避免不可预知的重大疫情的后果,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根据建议,国家传染病应急体系存在四大瓶颈,亟待突破。一是在医疗预防理念下,传染病患者的财产缺乏权力保障,硬件投入严重不足,科室医生的工资明显低于同行;第二,缺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觉的准备和预警干预的技术手段薄弱,造成了医患感染和反复流行的挑战;三是医疗卫生平战转换体系薄弱,应急医疗储备不足,传染病防治缺乏平战转换思路、体系和能力储备;四是疫情防控相关部门存在信息肠梗阻,直报系统受到多重干扰,导致疫情预警系统失效。
据此,建议:一是要改变财神追随瘟神的被动局面,将传染科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重新定位在战略高度,提高整体预防和应急能力;二是提升医院意识的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医院意识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在医院智能服务建设中的评价权重,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医院意识预防能力,在非接触临床体征检测、医疗防护装备佩戴等场景中发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工具;三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专项储备体系,建立严谨务实的平战传染病转化机制,科学规划产能储备,实现平时适度储备、战时快速增产、合理配置;第四,法律保障网络直报系统的效率,完善人畜共患传染病联合防控的立法和问责,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基于医院和疾控中心的分布式传染病报告数据共享网络。
建设科技枢纽,加快香港未来转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的战略方向之一。在这方面可以发掘的一个核心命题,是透过建设科技枢纽,加速香港未来的转型。
建议指出,确保香港成为科技中心是国际环境的要求。香港长期以来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门户,在中外科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湾区需要一个对科技有不同贡献的香港。香港在高等教育的创新和科技方面拥有显著优势。这两所学院的40多名院士、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所世界500强大学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它可以补充深圳和海湾地区其他内陆城市的工业优势。然而,香港大学在湾区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不强,导致香港创新研究贡献不足与内地企业科研开发投资成本高不匹配;此外,优化香港产业结构,化解深层次矛盾,要求香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
在具体操作层面,建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向香港研究人员开放内地研究项目,并促进中部地区各级研究经费的跨境便捷使用;促进两地知识产权的相互认可,协调跨境科技企业的大湾区认证标准,促进香港科研与大湾区产业的互动;充分发挥大湾区科技工作队的主导作用,协调合作湾区跨境科研人员交流等重大关键问题。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沈南鹏今年两会的5份提案,关注医疗创新改革和香港科创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