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2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2020年5月16日-标志着“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5月15日,由中国印刷博物馆主办的活字印刷研讨会在网上举行。
会议围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及其全球传播的意义”、“探索活字印刷术传承和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和“关于加强活字印刷术保护的建议”三个主题展开。来自博物馆、研究所、中国印刷博物馆分支机构和展览联盟的近20名专家代表发表了学术演讲,约200名印刷文化领域的研究人员相继在线参加了会议。
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作了学术报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在学术交流中从发明原理和技术逻辑的角度作了阐述。以及古腾堡在活字印刷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他想,毕?本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突破了传统整版雕刻的局限,创新性地采用了单字符组合拼版的形式。这种技术思维被后世所采用,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bi?后来,世界发展了不同材料的移动式运载工具。无论是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还是其他材质的活字,都是从毕那里继承下来的?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技术基础是从bi?泥浆活字印刷。毕?这是当之无愧的“活字印刷术发明的鼻祖”。古腾堡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开启了机械印刷时代,对欧洲的思想变革和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世界印刷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方晓阳建议,模拟实验应该开辟金属活字印刷的研究途径,解决我国金属活字印刷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活字印刷研究者艾俊川梳理了近年来的新研究进展,如古代铜活字实物的新发现、活字印刷文献的新突破,对铜活字印刷产品的鉴定进行了新的尝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安伦对早期金属活字印刷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历史考察,证明了金属活字起源于中国。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孙对吐鲁番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收藏的西夏印本碎片进行了内容对比分析,以探索古代敦煌与吐鲁番的文化交流。
印度-捷克文化空的创始人李猩于1724年开始由皇家法国印刷局印刷汉语、法语和拉丁语的汉语普通话,并讨论了欧洲人发展汉语活字印刷术的历史。
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徐忆农系统梳理了中国活字的历史和类型。
湖北毕?纪念馆馆长胡一斌、浙江省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建军、瑞安木活字研究专家吴小槐、宁波天一阁副研究馆员刘芸、福建省宁化县文化旅游局文化遗产处处长戴贤亮、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副馆长俞贤伟介绍了活字印刷、家谱编纂、文化遗产保护等实践活动,探讨了活字印刷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馆员赵春英介绍了泥型的实证研究。
在会议总结中,孙指出,在研究中,要把活字文化的传承与群众的喜闻乐见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鉴于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印刷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有必要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开展新的研究内容,加强中国近现代印刷史和世界印刷史的研究;推进印刷出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汇总整合中国不同类别的印刷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数据资源库,成立专家研究团队,为印刷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出建议和意见,加快线装书、木刻水印、年画、活字印刷等项目的世界非遗产申报。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2020年活字印刷术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 挖掘活字印刷文化内涵 推动传统技艺传承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