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6字,读完约4分钟

秸秆制粒厂外停着一辆装满秸秆的运输车

记者梁敏李远编辑林建

去年冬天,李春德,一个贫穷的家庭,在村里的一个秸秆制粒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估计自己很快就会赚钱,为两个女儿买新衣服。

土地已经结冰,李春德驾驶农业机械在田里收集和包装稻草,并把它们运到附近兴福村的工厂。在那里,这些秸秆将被挤压并加工成颗粒,这些颗粒将被运送到大型工厂进行碳化,然后制成生物质碳基肥料。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李春德的科友前旗,是大兴安岭南麓一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在当地,脱贫已成为头号民生工程。

近年来,随着稻草综合利用等工业扶贫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从地里取出的稻草变废为宝

在科友前旗广阔的农田里,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不再普遍。眼前,一卡车卡车的玉米和稻草被连续送到分散在各个村庄的稻草制粒车间。

输送秸秆的李春德说:“以前,这些秸秆只能留在地里焚烧,这很让人头疼。现在可以卖给制粒厂,一亩地的秸秆可以卖160元!”

李春德的家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去年刚刚上了大学。她的情人常年生病,不能工作。家庭负担只落在他身上。但50岁的李春德依然精力充沛:“我过去常常在淡季出去打零工,但挣得不多。”去年,我开始在工厂工作,每月可以拿到三四千元。日子轻松多了。”

小小秸秆串起扶贫“绿色产业链”

李春德口中的“工厂”是“喜爱放牧的村级秸秆制粒扶贫车间”。这是三聚环保与其战略联盟企业爱格(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格)共同建设的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

该项目通过与当地秸秆储运点和大型粮食种植户的合作,收集农作物秸秆,建设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秸秆制成的复合碳基肥料不仅可以还田、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三聚环保执行副总裁王宁生介绍道。

兴安盟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近750万吨。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和产业化的经济价值,对兴安盟的经济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一条年产5万吨的秸秆碳化生产线,可消耗约6.5万吨秸秆,直接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各地秸秆收集、运输和储存行业的发展,间接增加400个就业岗位。

目前,兴安盟已建成15个扶贫造粒车间,覆盖80个嘎查村,辐射2000个贫困家庭。

在田间使用,建设绿色生态农业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秸秆被完全粉碎,加工后,它变成了黄褐色的颗粒,外观为胶囊大小,质地紧密。

这些加工过的秸秆颗粒出售给放牧动物,用作生产碳基肥料、土壤改良剂、生物害虫控制剂和其他产品的原料。

艾牧业集团总经理介绍,目前,该项目每年可处理农作物秸秆5万吨,每年可生产碳基肥料5万吨,叶面肥/液肥3000吨,土壤调理剂6500吨。“生物质碳肥料可以提高作物产量约20%。施用碳基肥料,农民每亩平均可增加收入约200元,5万吨碳基肥料可覆盖125万亩土地,年增收2.5亿元。”王桂彬说。

小小秸秆串起扶贫“绿色产业链”

在热爱放牧的工厂里,有一个温室,西红柿、黄瓜、草莓、西番莲和其他蔬菜水果在这里快乐地生长。

"这里所有的蔬菜和水果都是用碳基肥料种植的。"放牧技术人员指着一排排的西红柿说:“施用碳基肥料的柿子茎和藤长得很厚,结出的果实很甜。根本没有必要对抗杀虫剂,因为杀虫剂是一种绿色产品。”

秸秆利用不仅改变了农业。据克右前旗相关负责人介绍,秸秆碳化还田改良土壤项目在克右前旗落地,不仅有效促进了农作物生产和农民收入,也为解决当地秸秆焚烧问题和改善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项目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也得到了亚洲开发银行的高度认可。2019年6月,中国投融资担保公司通过亚行项目向三聚环保提供1.5亿元贷款,支持其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综合利用秸秆生物质。

目前,三聚环保“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改土成套产业化技术”已在内蒙古克右前旗、安徽省灵璧县、宁夏同心县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实施。

从农业废弃物到农业可再生资源——小秸秆看起来并不显眼,但它们正在串连起一条“绿色产业链”,整合资源节约、低碳和环境保护,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率。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小小秸秆串起扶贫“绿色产业链”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