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36字,读完约10分钟
2019年,资本市场诚信建设将交出“成绩单”。
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已收录100多万条市场主体信息,2019年日均公众咨询次数超过15万次;中国证监会向社会公开了五批严重违法不可信的主体。
自2018年6月以来,中国证监会先后在18个批次的两类资本市场公布了191个“老来”,即未履行上市公司公开承诺和未缴纳证券期货行政罚款和处罚。这些不值得信任的人在一定时间内受到“旅行限制”。截至2019年12月中旬,“老赖”已被要求缴纳罚款和罚金共计1.5亿元。
资本市场中的严重违法和失信行为也将在其他领域依法受到限制和约束。公安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交通部等相关单位将上述信息纳入内部数据系统或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海关总署降低了许多非法企业的海关认证信用等级,提高了报关货物的抽样率,并将其列为高风险企业或重点检查对象。财政部已采取措施,如责令有非法证券的会计师事务所暂停从事新的证券业务,并限期整改。许多地方政府在政府采购、基金资助、企业评估等领域对资本市场中严重违法的主体进行了法律限制。地方工商联和直属商会加强对被处罚企业的教育。
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表示,下一步,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信用建设长效机制的要求,中国证监会将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信用建设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严格依法办事,信息的收集、披露、共享和应用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同步完善可信激励和不可信约束的联动机制,畅通可信的绿色“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查询和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和诚信状况;将信用建设嵌入监管业务和日常业务活动中,将政府在信用建设初期引导的外部激励和约束转化为制度和行业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支持。
第一个方面:完整性数据库包含超过一百万条主题信息,公众平均每天查询15万次
资本市场信用数据库自建立以来,不断收集和扩大信息量。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了100多万条市场主题信息。
据权威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诚信数据库中有100多万条主题信息,包括7万多个市场机构和92万多名员工。与此同时,该数据库还包含3万多条行政许可信息、31万多条监督执法信息和2000多万条部门间共享的失信信息。
截至同期,中国证监会系统各单位(部门)在行政许可审查、分类监管、检查执法和风险监控过程中,共查询诚信信息3.9万多批。
除了利用监管和执法,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信用信息查询交易会”还为市场实体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如证券期货账户、信贷业务、委托证券服务、董事和监事的任命以及员工招聘。
此外,查询平台还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自去年以来,已为公众提供了4890多万次查询服务,平均日查询量超过15万次,比上年增长10倍以上。
第二个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诚信信息查询数量增加了16倍。科技局向企业发出并使用了184批专项查询
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证监会协调相关部委建立权威、高效的信息合作渠道,并联合重点单位加强对违规发假信主体的失信约束,为科技板块注册制度改革试点提供强大的信用信息支持和失信约束威慑。
去年6月,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7个中央单位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板块登记制度试点中相关市场主体监管信息共享和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意见》。
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专门开通了信息验证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支持部分地区的市场化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与上证所科技公司的数据共享。
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法律部(诚信办)已为科技板块上市委员会成员的遴选提供了13批核查服务,为科技板块企业的发行和上市提供了184批专项咨询服务。去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依托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开展诚信信息自助查询,是去年的17.2倍。
该负责人表示,根据《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科技板块和试点登记制度的实施意见》,监管部门已将发行人欺诈发行、违规、中介机构不尽职等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记录纳入国家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违规失信关键责任人的部际监管和约束力度。
第三个方面:宣传非法和不可信的主题
监管部门在加大对违法失信者的惩戒力度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违法失信者的专项宣传力度。
去年7月,中国证监会在官网证券期货市场信用信息查询平台的主界面上设置了专门的公示模块,对违法和不可信信息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部分行政处罚、市场禁入、证券期货犯罪、拒绝配合监督检查或调查、到期不执行有效的行政处罚决定,以及其他严重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市场反应强烈的严重违法、不可信行为。
第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失去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并依法联合处罚其他领域
在资本市场上,违法和失信也将在其他领域受到法律的限制和约束。
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关于对违法违规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主体采取联合惩戒行动的合作备忘录》规定的信息共享和互认监管机制,中国证监会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传了8700多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主要重组方的违法违规信息。其中包括3300多项行政处罚、170多项市场禁令和5300多项纪律信息。
在此基础上,中国证监会与合作部委加强沟通协调,公安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交通部等相关单位将上述信息纳入内部数据系统或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在这一工作机制下,海关总署加强了对证券期货不可信主体的海关认证监管,降低了许多非法企业的海关认证信用等级,限制其在一定期限内申请信用认证,同时提高了这些企业报关货物的抽样率,并将其列为高风险企业或重点检查对象。财政部已采取措施,如责令违规会计师事务所暂停从事新的证券业务,并限期整改。许多地方政府在政府采购、基金资助、企业评估等领域对资本市场中严重违法的主体进行了法律限制。地方工商联和直属商会加强对被处罚企业的教育。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继续利用好部际信息查询与合作渠道,继续充分发挥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发改委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安部人口基础数据库、市场监管总局中央部门协同监管平台的信息支撑作用。
第五方面:“老赖”因“限行限飞”被罚款1.5亿元
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NDRC、中国民航和中铁三局的共同配合下,在民航和铁路运输企业的联动支持下,上市公司逾期未履行公开承诺、逾期未缴纳证券期货行政罚款和罚款的“老来”两类资本市场将在一定期限内实行“限行限飞”。
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中国证监会共公布了18批191名具体的严重不可信赖人,其中包括29名“不履行公开承诺的上市公司责任主体”和162名“不缴纳罚款和罚金的当事人”。
据悉,截至2019年12月中旬,上述具体严重不可信赖人已主动缴纳罚款和罚金共计1.5亿元;未能履行公开承诺的上市公司十大责任主体害怕履行承诺受到信用约束。根据绩效薪酬承诺,部分公司同意以每股1元的价格回购和取消近650万股;一些人最终履行了他们拖延已久的减少或增加持股的承诺;有的解决了上市公司的横向竞争;其他公司已经履行了锁定上市公司股份的承诺。
第六方面:对高风险不可信任对象进行了151次测量,公布了545个不可信任的私募
监管部门也积极运用信贷监管手段进行风险预警和化解。据报道,中国证监会法务部(诚信办)定期将市场监管总局法院不可信任执行者和非正常经营企业名单与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中的科目进行比对,作为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之一,供系统各单位在监管工作中参考使用。
据权威统计,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证监会系统依法对高风险不可信主体采取措施151次,并做出责令改正、增加检查频次等处理决定。
法律部(诚信办公室)还为国家股份转让公司的层级管理等重要事项提供特殊的验证服务。前期,通过对1万多家上市公司和近23.9万名相关人员的批量比对,发现157例/人次的主体失信信息,可供监管参考。
在惩治不诚信私募基金方面,应协调中国基金业协会依法加强对不诚信私募基金的治理。基金业协会对545家不值得信赖的私募机构采取了公开失信、暂停申报等措施,并通过集中整改解决了部分风险点。
第七点:91经纪商开户时通过公开查询平台检查客户信用
在完善工作机制的同时,证券期货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2019年,证券公司在机构诚信建设、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和共享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根据《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56家证券公司建立了诚信建设的治理框架,46家证券公司发布了会展业或人事管理诚信管理规定,97家证券公司建立了员工信用档案,37家证券公司建立了客户信用档案,91家证券公司通过中央单位的违规不可信查询平台、交易所重点监控名单、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开户黑名单进行客户信用管理。
此外,49家证券公司在聘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时查询信用档案,84家公司开通了包括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内的外部信用信息验证渠道。
下一阶段,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信用建设长效机制的要求,中国证监会将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信用建设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严格依法办事,信息的收集、披露、共享和应用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同步完善可信激励和不可信约束的联动机制,畅通可信的绿色“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查询和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和诚信状况;将信用建设嵌入监管业务和日常业务活动中,将政府在信用建设初期引导的外部激励和约束转化为制度和行业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支持。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资本市场诚信建设交出“成绩单” 191人被“限乘限飞”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