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5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1月份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升,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新高。市场对此反应积极,但一些人质疑这是“量化宽松”还是“洪水”。多方分析指出,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反映了反周期调整的要求,是早期货币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探索并积累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泛滥的经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
M2和社会融资增速回升
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和(港股00001)价格密切相关,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要指标,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1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为186.59万亿元,同比增长8.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两者均出现反弹。其中,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6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6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演?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司司长阮表示,1月份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出现反弹,集中体现了之前货币政策的效果。
先看m2:首先,中国人民银行适度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在2018年的基础上,今年1月,RRR再次下调利率,释放流动性1.5万亿元,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中期贷款操作。这些措施有利于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第二,商业银行增加了资金使用,表内信贷、债券投资、股票等投资增加较多,促进了m2增速。
看看社会融资的规模:增速明显加快,表明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有所增加。从指数构成来看,占比较大的项目明显反弹。例如,1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8.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速已由略有下降转为平稳增长。这一趋势在今年1月持续,加上年初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贷款增速加快。
小额贷款增加了,价格下降了,领域扩大了
除了货币供应量的总量和规模之外,信贷的投资和结构也非常重要。企业贷款的增长是什么?小微企业和中长期贷款表现如何?
“目前,银行向企业提供信贷的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加快。”阮对说:1月份,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加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27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增长907亿元,这是去年8月以来中长期贷款首次同比增长。
从中长期贷款实际投资来看,工业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1月底,中长期工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3%,与去年同期持平,比去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1%,分别比上年末和去年同期增长0.6和7.1个百分点。
阮还介绍说,1月份小微企业贷款继续保持去年下半年以来“增额、减价、扩面”的发展趋势。1月份,普惠小额贷款增加2109亿元,同比增长2.6倍;普惠小额贷款支持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实体增加了26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万个;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平均利率为6.16%,环比下降0.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
“我们强调要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即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造福企业。从结构上看,虽然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有了很大增长,但监管当局对此十分关注。主要资本流动仍用于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告诉记者。
贷款投放处于合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3.23万亿元,为单月最高纪录。结合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恢复,一些声音质疑中国的货币政策是走向量化宽松还是洪水泛滥。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部主任孙国峰表示,总体而言,1月份贷款同比增长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加强反周期调整、货币政策传导略有改善以及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从历史规律来看,一月份是全年贷款最多的月份。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情况与去年同期相似,符合实体经济需求,属于合理水平,不属于“洪水”。
徐洪才还认为,没有必要过多关注和解读1月份的月度数据,应该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全面观察。总体而言,当前货币“大门”把握得好,市场反应积极,企业的长期和短期融资需求得到满足。鉴于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多重目标,货币政策可能略有调整,但总体上应该是稳定的。
孙国峰表示,从总量来看,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不可能“放水”;从信贷结构来看,主要是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总的来说,货币政策探索并积累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泛滥的经验。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稳健的货币政策没变也不会变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30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