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9字,读完约5分钟
财经网站新闻:“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是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显然,中国城市化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中国正在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如何探索城市化与国家财富的关系,如何通过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月16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蒋鹏新闻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发展论坛热点前瞻沙龙在京举行,主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城市化到城市群”。壳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壳牌研究院院长杨现领、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部部长李铁、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京东数码科技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应邀出席会议,就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群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在以10%至20%的速度增长空室[h/]城市化对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会上,李铁首先发表了讲话,称“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动力”。此外,通过研究日本、韩国、东亚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当城镇化率低于60%时,整个经济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当经济增长率达到60%甚至70%时,就处于低速增长阶段。考虑到201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60%,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红利仍有很大一部分要挖掘到空. 从城市化发展潜力的角度,杨现领进一步解释和肯定了这一结论。他介绍说,中国的城市化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在20国集团中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80%左右,日本甚至超过90%。根据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规律,提高城市化率是必然趋势。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60%,未来将增长10-20%。
壳牌住房研究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壳牌研究院院长杨现领(音译)专注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而杨现领则表示,二者之间没有线性关系,或者根本没有关系。他举例说明:以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为代表的国家显示出高城市化率和低收入。在一些国家,城市化率保持在高水平不变,城市人口不再增长,但人均财富正在加速增长。杨现领解释说:“城市推动的人均财富增长背后的逻辑是网络效应。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创新和创造力的增加带来了财富的增长。”他接着介绍说,化学反应的关键不在于人口,而在于联系的效率。 专家呼吁建立城市群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模式一直备受争议或困惑。概括地说,城市化和区域规划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分为两大派别:小城镇模式和城市群模式。”任泽平介绍说,小城镇模式的代表性说法是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但在他看来,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任泽平从各国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角度阐述了上述观点。他介绍说:“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城市越大,人口增长越快,而城市越小,人口增长越慢。”也就是说,人们不断向城市圈和大都市地区迁移。”总结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即人往高处走,人往工业走。任泽平观察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实践,他说,小城市化的思想导致了人地分离和供求不匹配。他建议尽快确定中国城市群的城市化模式。 另一方面,基于近20年来中国人口流动的更详细趋势,杨现领探讨了中国城市群的格局和城市化应遵循的逻辑,并对新的城市群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杨现领表示,从2000年到2010年,人口增量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城市转移;从2010年到2018年,人口流动的方向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预计从2018年到2030年,城市人口流动将打破东西部梯度格局,向区域多中心发展。他判断,未来约43.4%的人口增长将继续流向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群主导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强化。 通过观察人口分布和城市化程度,杨现领指出城市化与地理密切相关。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地理可能是一个物理概念或交通概念。只有符合地理逻辑,才能制定可靠的政策。根据不同城市群的特点,杨现领对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优化溢出结构,通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带动环渤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另一方面,要开辟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特别是与枢纽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的传导渠道,加强交通联系、人才联系、资金联系和信息联系,促进优质发展势能向动能的顺利转化。”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杨现领、任泽平、李铁共研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与前景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