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13字,读完约8分钟
1月14日,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储备资金100%存入央行,在商业银行开立的储备资金账户被撤销。据了解,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平安一钱包等非银行支付机构已完成储备资金的集中存放和“直连断开”。这对金融消费者、支付机构和支付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中央银行高度重视支付机构客户储备资金的管理?为什么储备资金必须集中存放在央行?笔者认为,储备基金的特性决定了储备基金集中存放和管理的一系列安排,这不仅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支付行业回归的必然要求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制度安排。
为什么最好的方法是
中央银行集中存款
客户准备基金是“随时准备支付的资金”,是指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预收并支付的货币资金。一般来说,当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会先将钱转移到支付机构,只有在消费者确认收到后,才会将钱转移到商家。存入支付机构的这部分资金是储备基金。储备基金的另一部分实际上是支付机构日常交易存入交易账户的资金。
与普通基金相比,储备基金有几个特点:第一,储备基金的所有权属于客户,而不是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但在资金转移到支付机构后,消费者无法管理;二是支付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将储备基金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事实上拥有控制权和使用权,储备基金有被占用或挪用的风险;第三,储备基金不同于客户自己的银行存款,后者不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消费者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就像共用自行车的押金一样,被相关企业挪用后很难及时归还。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将储备基金存入银行,但为什么一定要存入央行呢?此前,央行曾规定,支付机构应将50%的储备基金存入储备基金存管银行,只有存管银行才能办理同业支付业务。事实上,有些支付机构有指令和违规操作,存管系统没有严格执行。然而,一些商业银行往往对支付机构视而不见,甚至为争夺存款准备金的非法行为开绿灯。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集中存放储备资金是最佳选择。
从微观角度来看,将储备资金集中支付到央行存管账户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日常交易支付行为,但会杜绝储备资金被占用和挪用的风险,增强支付用户资金的安全性,促进支付市场的有序健康运行,形成一个更加可靠、安全的金融支付环境,让人们安心消费、安心支付。
从国际经验看该条款
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督
美国、欧盟等非银行支付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对支付机构的客户储备资金监管有着成熟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对客户储备资金管理实行审慎监管要求。
美国侧重于监管储备基金的交易过程,而不是支付机构,即职能监管。美国采用两级分类监管制度。在联邦一级,法律规定,储备资金需要存入商业银行的无息账户,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存款展期保险的形式进行核心监管;在州一级,每个州都有高度的监管自主权,这要求储备基金以高度安全的方式持有,并严格区分储备基金和自己的基金。
欧盟侧重于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而不是具体的交易行为,即机构监管。欧洲中央银行是监管主体,欧盟国家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是监管对象。欧洲中央银行要求支付机构将储备资金与自有资金分开,并将分开的储备资金存入特别账户。
此外,中国《物权法》规定,水果应当归原所有者所有。从法律上讲,客户准备金的利息应该属于客户。因此,在集中存管后,中央银行不对支付机构客户的储备存款支付利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完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这不会导致支付机构转嫁成本,也不会影响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央行逐步建立了包括政府监管、行业组织自律、商业银行监管和支付机构自我管理在内的多方位的客户储备监管体系。网络公司于2017年成立后,央行加快了储备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并逐步收回管理权限,直至实现100%集中存管。下一步,央行还应修改储备资金的管理办法,重新界定集中存管后各方的责任和权利。
储备资金的集中存放是循序渐进的
满足期望
在过去两年中,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储备基金的管理。2017年1月,中央银行下发文件,要求从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按比例向中央银行专项存款账户支付公积金。首笔存款的平均比例为20%,不计利息;2017年底,支付机构被要求从2018年起将存款比率提高至50%左右。2018年6月,通知再次下发,要求支付机构从2018年7月9日起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准备金存款比例,并于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存款。
从上述一系列措施中可以看出,央行已经逐步调整了对储备资金的存放和管理要求,并充分考虑了支付机构的承受能力和流动性等因素。同时,央行就相关安排与市场进行了充分沟通,相关政策执行进度没有超出市场预期,给支付机构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规范非银行支付的管理要求。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凸显和整改,市场对储备资金集中存放和管理政策作出了长期判断,并做好了相应准备,实现了平稳过渡。
储备资金集中存放
着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从宏观角度看,央行对储备资金的管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近年来,储备资金监管不严,导致部分支付机构挪用或占用客户储备资金。例如,2014年,上海昌步公司挪用储备资金造成了7.8亿元的资本风险缺口,涉及5万名持卡人。甚至有些支付机构利用这部分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一些支付机构利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准备金账户,突破业务范围,违规进行跨行清算,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一些支付机构的野蛮发展是增加金融风险跨系统传递的隐患,甚至为国内外洗钱、恐怖融资等活动提供了渠道。因此,存款和储备资金的集中存放和管理,实行“脱钩、直连”,将有利于央行把握资金流向,堵塞市场漏洞,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
此外,储备基金的集中存放对市场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首先,从交割时间来看,央行相关部门规定,储备资金应在每月的第二个周一交割,月初资本流动相对稳定,集中存款对资本流动性的干扰较小。第二,从央行操作的角度来看,虽然储备基金被上缴给央行,但其自身的流动性仍然存在。储备基金的存款由商业银行转为中央银行。虽然存款对象发生了变化,但在支付结算过程中,准备金的日常使用不会受到影响,准备金为交易提供流动性的功能也不会受到影响。第三,从流动性本身来看,储备资金的集中存放是逐步进行的。虽然它可能削弱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实现货币创造的作用,但它基本上不影响当前的市场流动性。
储备资金集中存放
作为回报,提升支付机构的主营业务
从行业角度看,储备资金的集中存放和管理有利于清理支付机构的原始来源,促进支付机构转型升级,促进支付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推进支付机构支付服务的主营业务回报。一些支付机构依赖储备基金“吃差价”的盈利模式,偏离了支付服务的主营业务,导致支付产品和场景创新动力不足,也违背了央行允许其开展业务的初衷。通过上述措施,央行引导支付机构提供小额、快捷、便捷的小额支付服务作为回报,并通过“支付加”优化支付生态,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二是进一步理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关系。集中存管后,没有储备基金的“诱饵”,这有助于实现非银行机构与银行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基于储备基金的异常利益联结。支付机构、商业银行、清算机构、外包服务提供商等。应正确对待他们,并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便在退货时付款,在退货时结算,并为退货服务。
三是规范和完善支付机构流动性管理。以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支付机构在几个银行开立多个账户来存放准备金,甚至一个机构开立多达70个准备金账户。大量储备资金分散,不利于统筹管理和日常使用。集中存管有利于支付机构改善流动性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总之,支付和结算是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支付结算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的金融稳定,支付安全关系到金融安全。储备资金的集中存放和管理,有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支付行业的健康、长期发展,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安全,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人民改善生活的需要。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备付金由央行集中存管好在哪里?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