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福州7月17日电“银耳姐姐”回国创业
新华社记者屠宏昌、林超
7月份要找到银耳并不容易,即使是在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县。当记者一行走过古田农村的一排排菇房,看到“银耳姐姐”张家桥的工厂化菇房里“银花”在“天空”的映衬下绽放,他们不仅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看到了这座千年古城食用菌产业的美好未来。
室外热浪滚滚,但由于智能温控系统,张家桥蘑菇房里的凉意袭人。从屋顶管道喷出的超声波水雾慢慢散开,弥漫在空气中,就像一个梦境。脚手架上,数以千计的白色银耳花,看起来像牡丹,正在快乐地生长。张家桥说:“室温应该保持在23摄氏度24小时。应始终观察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再过十天,银耳就可以摘了。”
虽然谈及种植技术,但张家桥实际上是种植银耳的“新手”。她和丈夫一直在北京经营家具生意,直到2013年,他们回到家乡古田县接管了一家合作社,从一个大城市的老板娘变成了一个早起摸黑的“蘑菇阿姨”。她说:“这是因为古田人有蘑菇情结。”
古田位于福建省东部山区,素有“中国蘑菇产业之源、世界蘑菇产业之窗”的美誉。驯化、开发、生产食用菌38个品种,其中银耳最为著名,年产量超过35万吨,占全国近90%。六十年前,正是古田人首创的人工栽培技术,使银耳从稀有贡品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
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种植银耳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张家桥回忆说,没过多久,她就回到家乡创业了。她赶上了银耳市场的供过于求,价格继续下跌。“在最低的时候,她跌破了成本线,每月损失20万元。她曾经不得不依靠家具厂来支持合作社。”
2017年,经过与会员的讨论,张家桥夫妇认为银耳传统的零售种植模式遇到了瓶颈,今后必须走绿色、健康、集约化的加工之路。但是,有委员质疑:银耳对病虫害极其敏感,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药物。种植“完全不含农药”的银耳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
怀疑并不是空的观点,因为蘑菇一般都是“精致”的,尤其是银耳。室温高且腐烂;二氧化碳又厚又臭;即使蚊子叮咬,它也会腐烂。有一次,两只蚊子飞进了蘑菇屋,张家桥迅速点燃了蚊香。结果,最终产品检测“农药残留超标”。
经过两年多的连续调试,我不知道银耳前后有多少棚被损坏,我交了几百万元的“学费”。张家桥最终掌握了无公害银耳产业化、智能化栽培的“秘方”,实现了四季稳定生产,进一步开发了即食冻干银耳,开辟了全新的消费空.
“传统的银耳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好,这使得办公室工作人员很难方便地享用。深加工解决了这一难题,销售马上就开始了。”张家桥介绍说,并把温水倒入一杯固体冻干银耳,很快就做了一个芳香,糯米,光滑和甜银耳汤。味道几乎和煮银耳一样。
在今年19日的肺炎疫情中,银耳深加工产品的渠道优势开始凸显。当许多菇农还在担心银耳积压在仓库时,53岁的张家桥自学了活带货,取名“银耳姐姐”,并将冻干银耳汤卖成了“净红”产品。
“现在有一个新的货运锚每天都在找我咨询或取货。”张家桥笑着说,她现在每天直播三个小时,最多1000多人同时在线。"深加工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春天."
“银耳姐妹”的故事是古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近年来,古田县大力推进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食用菌生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扩大新的消费,使老工业焕发新的活力。2019年,整个食用菌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近1.9万元。
古田县县长党帅表示,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将初级生产的传统优势转化为整个产业链的一个又一个优势。当产业强大,人民富裕和受欢迎,农村振兴和小康社会将有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银耳姐姐”返乡创业记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