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7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理财产品净值跌破本金”成为热门搜索,其中两家股份制银行也因投资者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遭受巨额损失而被投资者集体指责。
在每个人的刻板印象中,金融产品是不可能赔钱的。一旦它们存在,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那么这些产品有问题吗?以上述两家银行的产品为例,其近期净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债券市场大幅波动,导致净值退出,引来投资者的“谴责”。有趣的是,债券市场波动很大,受影响的资产管理产品远不止银行理财产品。例如,普通人熟悉的债券基金,风数据显示,中长期纯债券基金指数和债券基金指数自5月以来的最大涨跌幅度约为1.3%,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指数和二级基金指数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虽然债券基金的净值回撤也是由债券市场的波动引起的,但债券型投资者似乎“风平浪静”。相比之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往往不能接受损失,当波动发生时,他们“捍卫”本金的意识更强。那么这些理财产品的表现如何呢?
以上述两家银行的产品为例。今年3月推出的理财产品之一,上个月的年化回报率为-0.39%,过去三个月为2.47%。另一种产品成立于2018年,其上个月的回撤幅度比前者大0.6%,但其净值自成立以来上升了9.3%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财产品的净值最近确实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也不是一些投资者所说的“亏本睡不着”。
归根结底,不是产品出了问题,而是观念没有跟上。
例如,债券基金虽然被称为“固定收益产品”,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稳定且低风险的产品。然而,投资者一致认为,债券基金的净值将随市场状况而波动,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大幅波动。当然,这是公共基金业不断教育投资者和反复宣传正确投资理念的结果。
事实上,近年来,银行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一再告诉投资者,理财产品将“打破交易所”,这是许多人不同意的。然而,随着理财产品从预期回报率向净值的逐步转变,以及产品运营模式从原来的封闭式向随时可以赎回的开放式或定期开放式产品的转变,净值波动甚至亏损的情况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破釜沉舟”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债券市场波动引发的这轮净值回撤完美地暴露了新资产管理规定下银行理财的净值转换难题。如何在投资方和销售方真正实现“客户理财”,是银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与此同时,投资者教育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对于银行来说,有必要走出资本保全和收入保护的怪圈。长期以来,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刻板印象是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同时收益是有保障的。甚至一些理财经理也会向客户发出类似的暗示。因此,长期以来,资产净值理财产品都是“叫好,不卖”,甚至有些银行推出了“假资产净值”产品,以满足仍然需要固定收益的保守投资者。无论从产品方面还是渠道方面,银行和其他机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现在是投资者改变想法的时候了。去年10月,最后一只保本基金宣布转型,标志着这种在国内公开发行行业已经走过16年的产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的资产管理法规打破了公正赎回和反担保的行业风险,资产管理产品“保本保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投资者过去形成的预期也应该被打破。当你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时,你不仅要注意投资范围、投资目标、风险水平等。,而且组织的主动管理能力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对于银行和其他机构来说,“保护资本和收入”的形象将逐渐消失,有必要通过在资产管理市场的表现来争夺客户。
当然,尽管打破刚性赎回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净值产品肯定会赔钱。投资者应该正确、理性地对待这一问题,并积极适应。首先,市场情况会有波动,理财产品的净值当然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将成为未来的常态。其次,从实际角度来看,打破交易所实际上是摆脱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赚取客户差价的局面。机构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投资者可以分享更多的产品超额回报。此外,长期投资可以平抑净值的波动,让投资者真正收获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红利。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当理财产品亏钱成为常态:打破刚兑不再是一句口号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