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25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19日发生的肺炎疫情是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预防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防疫部门在社会层面采取了非常规的控制措施,使人们产生了焦虑、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同时,它也导致了特定群体的恐慌,增加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亲友之间的心理障碍,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态。心理教育需要客观地了解和引导人们目前的应激心理反应,教育和引导人们形成战胜疫情所需的理性、平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一,压力心理反应的情感表达
首先是紧张和焦虑。感到不安、不安、失控、容易发脾气,无法控制地关注各种相关信息,经常刷新疫情新闻,转发和分享各种新闻,时刻处于紧张状态。
第二,恐慌和恐惧。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恐慌和失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确定,失去了确定性。他们中的一些人伴随着过度的个人保护行为,这不仅对个人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且对周围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也有负面影响。
第三,抑郁。我感到悲观,不能提神,容易哭泣,感到不开心,感到无聊,对事物没有兴趣,失去食欲或暴饮暴食,有些人体重突然变化。
第四是强迫症症状。主要表现是无法控制的反复洗手,一些强迫性思维,反复想象新冠状病毒感染的严重后果,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
二、压力心理反应的原因分析
首先,工作和生活受到限制。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过去,每个人都与家人团聚,拜访亲戚朋友,制造一个热闹的场面。现在,密封和控制措施已经实施。社区的网格管理和家庭的封闭隔离已经成为常态。购物、旅游、上班和上学仍然有许多不便。一方面,我们必须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防疫的心弦很紧;另一方面,一些人基本上失业了,对经济收入的影响是一种内心的担忧。
第二,疫情不明朗。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确诊和疑似病例多,死亡人数仍在增加。隔离、登记、检查等防控措施将继续实施。重返工作岗位的浪潮会带来新的交流高峰吗?通过隔离期安全吗?拐点出现需要多长时间?疫情何时才能最终结束?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很容易让人感到不确定。如果对这种流行病的心理准备不足,很容易造成精神混乱和心理创伤,进而转化为身体症状。
第三,信息过载带来认知迷雾。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官方媒体有权威信息,摄影师上传的各种信息,微信群和朋友圈推的信息。这些信息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真假,而且夹杂着鱼龙混杂。其中,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对中国发动舆论攻击。如果他们不善于辨别,很容易形成一层信息雾,使人迷失方向和恐慌。
第四,公差阈值不均匀。人们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差异很大。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强的忍耐力,而泰山并不弯曲;有些人天生脆弱,当他们遇到一些小的曲折时,他们无法忍受。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人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承受能力弱的人可能会烦躁不安。其他人似乎很平静,不关心生死。事实上,他们对逆境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害怕正视自己的情绪,甚至表现出自我否定,并采取逃避和忽视疫情的态度。
三,压力心理应对咨询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用平衡的思维来调节负面情绪。借鉴积极心理治疗中的压力平衡模式,我们应该注意身体、工作、关系和发展四个层面,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进行冥想,加强锻炼和远程办公,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家人和同事沟通,相互鼓励,交流感情,开展工作,加强相互心理支持,从而达到调整心态的目的。
第二,我们应该用理性思维来克服自我失序。了解重大疫情发生时正常心理反应与身体反应、情绪和身体症状的关系。积极调整心态一方面可以缓解躯体化症状,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我们应该相信现代医学、医生、我们预防流行病的能力、阅读更权威的信息,而不要相信其他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克服疫情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可以痊愈。信心是克服恐惧和度过难关的最佳心理疫苗。
第三,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常识来建造一个防疫的“金钟罩”。积极避免信息过载,适当隔离负面信息和情绪。要注意学习病毒的基础知识,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通过官方权威渠道及时了解疫情防控信息,只注重权威的科学信息。不应阅读、相信或传播来自未知来源的信息。同时,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实践证明,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不聚集、快就医,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疫情。即使诊断出来,大部分都可以通过积极的对症治疗治愈。只要我们科学地预防和控制疫情,它并不可怕,胜利就在前方。
第四,心理干预应该用来切断压力的反射弧。心理学和生理学一样,是一门专业,需要专业人士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他们觉得自我调节不起作用,他们不能吃饭或睡觉,他们应该积极面对,并通过热线或互联网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学家的帮助。要在减少疫情造成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及时将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的总体部署,并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干预的重点。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有必要为受影响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贫困群体提供心理干预,并积极预防、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青岛黄海学院潘小玉)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疫情防抗应激心理反应与教育疏导研究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1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