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贵阳4月8日电:量入为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贵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范蠡
当春天回到大地时,贵州乌蒙山的田野一片繁忙。近日,记者在毕节市黔西县临泉镇海子村采访。临近中午,40多名村民仍在忙着给大坝的耕地除草和施基肥。
"今年,我们必须做一个很好的时差,并计算收入增长."海子村党支部书记约翰·杨(John young)表示,预计到今年5月底,该村将种植500多亩大葱,目前有70亩土地正在种植大葱。根据村里的情况,将种植270亩芫荽、菠菜等速生蔬菜,同时种植120亩豌豆和13亩羊肚菌,以“短期增长”增加收入。
豌豆每亩收入约3300元,羊肚菌每亩收入约2万元。仅这两项就有20万元的净利润...约翰·杨计算了记者的收入增长。
“农业增收的关键是调整结构,转变思维方式。”约翰·杨说,海子村以前有很多荒山,不保水,水土容易流失。村民们大多种植玉米和其他传统作物。
“八山一水一田”,贵州耕地少,人均土壤贫瘠。在许多贫困地区,农民发展了种植玉米的传统,但由于玉米产量低、效益低,群众脱贫和增收受到“阻碍”。近年来,贵州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8年,贵州低效玉米种植面积减少785万亩,高效经济作物增加667万亩。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种植蔬菜和猕猴桃……”在海子村的口中,有这样一句话。
目前,海子村有9家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4500亩现有基本农田已移交给3600亩农业经营实体。该村发展了猕猴桃、金梅、蔬菜等主导产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和在村工作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增长。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28元。
37岁的村民梅玮是海子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之一。她说她家的8亩地已经全部转让出去了,她550元的收入是一年一亩。她在一家合作社工作,一天挣70元。“现在在家工作照顾上学的孩子很方便。”。
相似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让黔西县红水镇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在红水镇解放村,村民们利用晴朗的天气给田地浇水并移植草莓苗。
洪水镇党委书记李说,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的发展思路,今年洪水镇将减少玉米7000多亩,用于发展高粱、刺梨、果林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
他说,去年红水镇减少玉米种植面积6400亩,实际种植中草药、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7200亩,2350名农民平均增收1072元。
今年,贵州将重点发展500多亩坝区,向专业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精品化”农产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毕节市为例,根据规划,农村工业革命将作为脱贫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巩固去年减少183万亩传统低效玉米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减少200万亩,使不断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我要纠正错误]责任编辑:齐修养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算好增收账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贵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农民脱贫增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a/ybxw/2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