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92字,读完约5分钟

2025年3月28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与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慢性病康复专项基金和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承办的慢性病康复医学学科体系建设暨筹备成立“慢性病康复医学研究中心”研讨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圆满举行。来自北京、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六十多人齐聚一堂,围绕慢性病康复医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下一步需要采取的举措进行深度交流。

随着人口老龄化、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而慢性病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有效控制率低、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相继出台《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 - 2025)》、《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系列防治措施,为慢性病康复医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卸古在会上致辞,他说,这次研讨会,是在我国推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老龄化和慢性病威胁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能否达成,关键是看慢病防控是否取得突破。面对严峻的慢病防控形势,必须创新慢病防治新模式,建设慢病管理新台,构建主动健康新生活,要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预防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创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新的服务模式。他强调,推动慢性病康复医学学科体系建设及慢性病康复医学事业发展,对于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慢性病防控和促进健康作为工作重点,未来也将持续强化研究与实践,积极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支持在上海筹备成立“慢病康复医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建华在致辞中说,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慢性病康复医学的学科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连接临床治疗与健康管理的桥梁,更是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关键支撑。通过学科体系的完善,将被动治疗转化为主动干预,推动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深刻变革。筹备成立“慢性病康复医学研究中心”,正是将战略落到实践,汇聚政、产、学、研多方力量,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台,为全球慢性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凝聚智慧、携手同行,共同书写慢性病康复医学发展的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慢性病康复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勇,详细阐述了《慢性病康复医学“1+3”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北京万方医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秀梅分享了《慢性病康复医学趋势及万方医学的学科建设实践》;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马种会就《慢性病康复医学产业发展路径 -成立慢病康复研究中心的意义和主要任务》做了解读;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建华介绍了十年来《张江研究院发展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的历程、取得的成果与未来发展》。

与会专家围绕慢性病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等核心话题各抒己见。在学科建设方面,专家们指出,目前应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究慢性病康复的机制,填补理论空白。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产业发展上,专家们建议,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慢性病康复营养组方,医疗器械、生物科技等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此外,还应规范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慢性病康复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成立慢病康复研究中心表示积极支持,对中心的运营机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慢性病康复医学领域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台,有效促进了各方的沟通与合作。会议明确了慢性病康复医学学科体系建设方向,凝聚共识,为“慢性病康复医学研究中心”的筹备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慢性病康复认识的持续深化,我国慢性病康复医学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康复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将为广大慢性病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学服务,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有力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在世界慢性病康复领域打造“中国方案”。(图文:李耀猛)

来源:环球邮报中文网

标题: 沪上论道慢性病康复,构建学科体系新蓝图

地址:http://www.jiazhougroup.cn/ybsy/66025.html